分子式:C4H12Sn
二、生产方法简介由四氯化锡与卤化甲基镁在乙醚或丁醚中反应而得。首先制备CH3MgBr乙醚溶液。用1L的双口瓶,一口接一个直达瓶底的气体导气管,另一口装上回流冷凝器,其上端连接CaCl2干燥管以防湿气侵入。将24.5g镁屑和500mL绝对乙醚装入瓶中。欲引发反应,还需要加约1g“活性”镁屑。(活性镁屑制法如下:将1g镁屑和0.5g碘装在干燥试管中在火焰上小心地加热,直到绝大部分碘升华到试管较冷的部分。把蒙上一层棕色碘的镁屑置保干器中冷却后,将其立即放入反应瓶中)。再把储存在封闭管或冷却阱中的CH3Br由气体导入管慢慢地通入液体中。若在3min后仍未起反应(碘的颜色不退,即未起反应),则可将通入CH3Br的速度减缓,用60~70℃的水浴将烧瓶小心地温热。此时应准备好冰水浴,如果反应进行过于猛烈,可立即用来冷却烧瓶。当反应开始,调整CH3Br通入速度,使乙醚保持微沸,直至镁屑完全溶解。必要时可由回流冷凝器加入约5gCH3I使最后残留的镁完全反应。通气结束后,再将反应混合物置水浴上回流加热半小时,然后用装有CaCl2干燥管的塞子将瓶塞好,在室温下放置备用。CH3MgBr与SnCl4的反应在通风橱中进行。用1L的三口烧瓶,分别装上回流冷凝器、滴液漏斗和气密的搅拌器。前两者上都装有CaCl2干燥管。将200mL无水乙醚装入三口烧瓶中,用冰水冷却,在激烈搅拌下将45g无水SnCl4由滴液漏斗滴入。然后换一个干净的滴液漏斗,在室温激烈搅拌下将CH3MgBr的醚溶液在约45min内滴入瓶中。然后将反应瓶在水浴上回流加热2日(每次加热10h,加热两次)使反应完全。并检验起初可以嗅到的CH3MgBr的恶臭是否消失,如仍有恶臭气味,则需继续加热。然后用冰将反应混合物冷却,将蒸馏水由滴液漏斗小心地加入,直到最初的猛烈起泡现象削减。随后再加足量10%盐酸,使沉淀出来的镁盐完全溶解,静置使形成两个液层。用分液漏斗将醚层分出,先用少量水然后用5%的KF溶液摇荡洗涤,此时其中所含的少量卤化甲基锡即变成不溶性的氟化物,滤掉。用CaCl2将醚溶液干燥数小时后,在水浴上加热将大部分溶剂蒸馏出去,继续分馏可得该纯化合物。按所加的SnCl4计算,收率约90%。
用作乙烯聚合催化剂、镀锡原料和计数管填料以及合成聚酯润滑剂的抗磨剂等。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
化学品中文名称: | 四甲基锡 |
化学品英文名称: | Tetramethylstannane |
中文俗名或商品名: | |
Synonyms: | |
CAS No.: | 594-27-4 |
分子式: | C4H12Sn |
分子量: | 178.83 |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
纯化学品 混合物 | ||||||||
化学品名称:四甲基锡 | ||||||||
|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
危险性类别: | |
侵入途径: | 吸入 食入 经皮吸收 |
健康危害: | 本品进入体内后,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初为阵发性,后为持续且剧烈,常有头痛,精神萎糜,乏力、多汗,食欲减退,可伴有恶心、常出现心动过缓,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等。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慢性影响可有神衰综合征。 |
环境危害: | 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
燃爆危险: | 本品易燃,有毒,具刺激性。 |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 |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1:2000高锰酸钾洗手,然后用水彻底冲洗。 |
眼睛接触: | 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
吸入: |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静卧休息。密切观察。 |
食入: | 误服者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
危险特性: | 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
有害燃烧产物: |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锡 |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
消防员的个体防护: |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
禁止使用的灭火剂: | |
闪点(℃): | -12 |
自燃温度(℃): | 无资料 |
爆炸下限[%(V/V)]: | 无资料 |
爆炸上限[%(V/V)]: | 无资料 |
最小点火能(mJ): | |
爆燃点: | |
爆速: | |
最大燃爆压力(MPa): | |
建规火险分级: |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
应急处理: |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于密闭容器中作好标记,等待处理。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
操作注意事项: |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
储存注意事项: |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
最高容许浓度: | 中 国 MAC:未制订标准前苏联MAC;未制订标准美国TLVTN: 0.1mg/m3(按Sn计) |
监测方法: | |
工程控制: |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排风。 |
呼吸系统防护: |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
眼睛防护: |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
身体防护: | 穿聚乙烯薄膜防毒服。 |
手防护: | 戴防化学品手套。 |
其他防护: |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
外观与性状: | 无色液体。 |
pH: | |
熔点(℃): | -54 |
沸点(℃): | 74~75 |
相对密度(水=1): | 1.29 |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 |
饱和蒸气压(kPa): | |
燃烧热(kJ/mol): | |
临界温度(℃): | |
临界压力(MPa): | |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 |
闪点(℃): | -12 |
引燃温度(℃): | 无资料 |
爆炸上限%(V/V): | 无资料 |
爆炸下限%(V/V): | 无资料 |
分子式: | C4H12Sn |
分子量: | 178.83 |
蒸发速率: | |
粘性: | |
溶解性: | |
主要用途: | 用作化合物半导体。 |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
稳定性: | 在常温常压下 稳定 |
禁配物: | 强氧化剂。 |
避免接触的条件: | |
聚合危害: | 不能出现 |
分解产物: |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锡。 |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
急性毒性: | 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
急性中毒: | |
慢性中毒: | |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 |
刺激性: | |
致敏性: | |
致突变性: | |
致畸性: | |
致癌性: |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
生态毒理毒性: | |
生物降解性: | |
非生物降解性: | |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
废弃物性质: | |
废弃处置方法: |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
废弃注意事项: |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
|
危险货物编号: | |
UN编号: | |
包装标志: | |
包装类别: | |
包装方法: | 无资料。 |
运输注意事项: | 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运输车船必须彻底清洗、消毒,否则不得装运其它物品。船运时,配装位置应远离卧室、厨房,并与机舱、电源、火源等部位隔离。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 |
RETCS号: | |
IMDG规则页码: |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
国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 |
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
参考文献: | 1.周国泰,化学危险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国家环保局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北京化工研究院合编,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CHEMINFO Database.1998 4.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TECS Database, 1989 |
填表时间: | 年月日 |
填表部门: | |
数据审核单位: | |
修改说明: | |
其他信息: | 3 |
MSDS修改日期: | 年月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