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式:C7H12O2
丙烯酸酯的生产方法有丙烯腈水解法,β-丙内酯法、雷佩法和改良雷佩法、氰乙醇法和丙烯直接氧化法。
1.氰乙醇法 以氯乙醇和氰化钠为原料,反应生成氰乙醇、氰乙醇在硫酸存在下水解生成丙烯酸。
2.丙烯腈水解法 由于丙烯腈来源丰富,便发展了用丙烯腈作原料生产丙烯酸酯的方法。现已工业化的方法有Societe Ugine法和Standard Oil Co(O-hio)法。将丙烯腈与硫酸一起加热到90℃,使丙烯腈水解成丙烯酰胺的硫酸盐,硫酸盐进一步酯化生成丙烯酸酯。近年有专利报道,以丙烯腈为原料,采用一步法生产,酯的收率可达95%。
3.β-丙内酯法 以乙酸(或丙酮)为原料,磷酸三乙酯为催化剂,在625-730℃下裂解生成乙烯酮。然后与无水甲醋在AICI3或BF3催化剂存在下,在25℃进行气相反应,生成β-丙内酯:如目的产物是丙烯酸,则将丙内酯与热的100%磷酸接触,便异构成丙烯酸;若目的产物是丙烯酸酯,则粗丙内酯可不经提纯,直接与相应的醇及硫酸反应。
4.雷佩法和改良雷佩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Reppe在研究工作中发现了两种方法使乙炔、一氧化碳与水或醇反应合成丙烯酸或丙烯酯。即“化学计量法”和“催化法”,后来经过发展成为Rohm&Hass公司在生产中采用的改进的雷佩法和Dow-Badiche公司采用的高压雷佩法。
(1)化学计量法 此方法是使乙炔、羰基镍(提供一氧化碳)与水或醇在比较温和条件下(40℃,0.101MPa)反应,生成丙烯酸或丙烯酸酯:
(2)催化法 乙炔、一氧化碳、醇在羰基镍催化剂存在下,于150℃、1.50-3MPa下进行反应制得丙烯酸酯:
(3)改良雷佩法 此法是上述两法的结合,在化学计量法反应开始后,通入一氧化碳和乙炔,反应即可连续进行,反应所需的一氧化碳有80%可用气体一氧化碳,而羰基镍只需提供20%。
(4)高压雷佩法 此法的特点是用四氢呋喃为溶剂,将反应所需的乙炔先溶解在四氢呋喃中,这样可减少高压处理乙炔的危险,同时不用羰基镍,只需用镍盐作催化剂,在200-225℃和8.11-10.13MPa下进行反应。
(5)丙烯直接氧化法 丙烯气相空气催化氧化法是生产丙烯酸及其酯类的最新方法。原料消耗定额:丙烯酸770kg/t、正丁醇610kg/t。
5.制法: 于装有韦氏分馏柱(带蒸馏装置)、搅拌器、通气导管的反应瓶中,加入正丁醇371g(5.0mol),丙烯酸甲酯
(2)861g(10.0mol),对苯二酚20g和对甲苯磺酸10g,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搅拌下油浴加热回流。首先蒸出的是甲醇-丙烯酸甲酯的共沸物(62~63℃),控制蒸馏头温度不超过65℃。约8~10h当甲醇的产生很缓慢时,减压蒸出过量的丙烯酸甲酯,而后减压收集39℃/1.33kPa的馏分,得丙烯酸正丁酯①
(1)500~600g,收率78%~94%。注:①该方法采用了酯过量的方法进行酯交换反应,酯回收后可循环使用。利用该方法可以合成如下各种酯(表I-9-
1 参考书485页)。
1.丙烯酸及其酯类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将丙烯酸酯类聚合成聚合物或共聚物。丙烯酸丁酯(以及甲酯、乙酯、2-乙基己酯)属于软单体,可以与各种硬单体如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丙烯腈、乙酸乙烯等,及官能性单体如(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羟丙酯、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酰胺及基衍生物等进行共聚、交联、接枝等,作成200-700多种丙烯酸类树脂产品(主要是乳液型,溶剂型及水溶型的),广泛用作涂料、胶粘剂、腈纶纤维改性、塑料改性、纤维及织物加工、纸张处理剂、皮革加工以及丙烯酸类橡胶等许多方面。
2.用于制造丙烯酸酯溶剂型和乳液型胶黏剂的软单体,可以均聚、共聚及接枝共聚。广泛用于胶黏剂、涂料、塑料改性、纤维加工、纸张浸渍、皮革加工等方面。与醋酸乙烯共聚制造建筑密封胶,可提高韧性和耐水性。作为第二单体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与SBS接枝可制得初黏力大、粘接强度高的SBS接枝胶黏剂。可与苯乙烯、丙烯腈、乙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硬单体及丙烯酸羟乙酯、羟丙酯、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酰胺等官能性单体进行共聚制造乳液型、溶剂型及水溶型等各类产品。也可作为溶剂使用。
3.高分子聚合物单体。主要用作纤维、橡胶、塑料、涂料、胶黏剂、纺织助剂,也可用作皮革和纸张的处理剂。
4.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用于生产树脂、涂料、黏合剂、乳化剂等。
国标编号: | 33601 |
CAS: | 141-32-2 |
中文名称: | 丙烯酸正丁酯 |
英文名称: | n-butyl acrylate |
别 名: | 丙烯酸丁酯 |
分子式: | C7H12O2;CH2CHCOO(CH2)3CH3 |
分子量: | 128. 17 |
熔 点: | -64.6℃ 沸点:145.7? |
密 度: | 相对密度(水=1)0.89; |
蒸汽压: | 37℃ |
溶解性: | 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 |
稳定性: | 稳定 |
外观与性状: | 无色液体 |
危险标记: | 7(易燃液体) |
用 途: | 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粘合剂、乳化剂 |
前苏联 |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 10mg/m3 |
前苏联(1975) | 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 0.01mg/L |
前苏联(1975) | 污水排放标准 | 60mg/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