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式:C6HCl5O
1.将固体氢氧化钠加入搅拌槽,搅拌下加水配制成160g/L左右的溶液,然后再于搅拌下按六氯苯与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1∶(2.5~2
.6)的比例,将六氯苯加入碱液中,搅拌均匀后用泵送入高压水解釜中。搅拌升温至釜内压力达2.0MPa时,停止加热,由于反应放热,反应釜内温度会自动升至230℃,釜内压力达2.55MPa。保持230℃反应20min,水解即完成。然后泄压出料,冷却结晶,过滤即得鳞片状固体五氯酚钠。
2.将五氯酚钠加入反应釜,搅拌下加入31%的盐酸进行酸化,酸化温度保持在80~90℃。酸化结束后,产物经水洗、过滤、干燥即得产品。
3.由三氯苯中通氯进行氯化,得六氯苯,六氯苯和一定浓度的烧碱溶液加热升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水解,反应产物经冷却、结晶、过滤和干燥得五氯酚钠。
有机合成。农药残留量分析标准。控制白蚁的杀虫剂。除草剂。木材保存剂。用于有机合成,稻田防除稗草及木材防腐。也是广泛使用的防霉剂,灭菌效力高,适用于聚氯乙烯等塑料、涂料、皮革、粘合剂、橡胶、纤维、纸张等,一般用量 1- 5%。用于防治白蚁钉螺等亦有效。杀菌剂,与某些阴离子表面活性复合使用,能够显著降低其用量,提高杀菌效果。但不宜与阳离子药剂(如季铵盐等)共用。五氯酚钠使用质量浓度一般为50mg/L。 是最为廉价而广泛应用的防菌剂,对白蚁、穿孔虫等也有杀害功效。常用作木材、纤维制品、淀粉胶黏剂、皮革的防霉剂。但不宜用于电气设备的电缆或电线中,因其挥发物或分解生成的含氯化物对设备有腐蚀作用。也是拌种剂和土壤杀菌剂,用于防治棉花立枯病、猝倒病,小麦、高粱腥黑穗病,马铃薯痂疮病等。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
化学品中文名称: | 五氯苯酚 |
化学品英文名称: | pentachlorophenol |
中文名称 2 : | 五氯酚 |
英文名称 2 : | |
技术说明书编码: | 1230 |
CAS No. : | 87-86-5 |
分子式: | C6HCl5O |
分子量: | 266.33 |
第二部分:成分 / 组成信息 |
|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
危险性类别: | |
侵入途径: | |
健康危害: | 本品可引起机体基础代谢异常亢进及高热。一般由于大量皮肤吸收或误服所致,多发生在夏季。常先有乏力、多汗、烦渴、头昏、头痛、心悸,发热 38 ℃左右,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数小时内病情突然加剧,出现高热 (40 ℃以上 ) 、全身大汗淋漓、极度疲乏、烦燥、昏迷、肌肉强直性痉挛、循环衰竭,可出现心、肝、肾损害。可致死。对眼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性。可致皮炎。 |
环境危害: | |
燃爆危险: | 本品不燃,有毒,具刺激性。 |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 |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流动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皮肤、头发、指甲等。就医。 |
眼睛接触: |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
吸入: |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食入: | 饮足量温水,催吐。用清水或 2 %~ 5 %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就医。 |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
危险特性: | 一般不会燃烧 , 但长时间暴露在明火及高温下仍能燃烧。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
有害燃烧产物: |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
灭火方法: |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灭火时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
应急处理: |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转移至安全场所。若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
操作注意事项: | 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
储存注意事项: |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 |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 / 个体防护 |
职业接触限值 | |
中国 MAC(mg/m3) : | 0.3 |
前苏联 MAC(mg/m3) : | 0.1 |
TLVTN : | OSHA 0.5mg/m3; ACGIH 0.5mg/m3[ 皮 ] |
TLVWN : | 未制定标准 |
监测方法: | 4 -氨基安替比林比色法; 4- 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
工程控制: |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
呼吸系统防护: | 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
眼睛防护: |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
身体防护: | 穿胶布防毒衣。 |
手防护: | 戴橡胶手套。 |
其他防护: |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
主要成分: | |
外观与性状: | 无色结晶体,带有苯酚气味。 |
pH : | |
熔点 ( ℃ ) : | 191 |
沸点 ( ℃ ) : | 310( 分解 ) |
相对密度 ( 水 =1) : | 1.98 |
相对蒸气密度 ( 空气 =1) : | 9.2 |
饱和蒸气压 (kPa) : | 5.32/211.2℃ |
燃烧热 (kJ/mol) : | 无意义 |
临界温度 ( ℃ ) : | 无资料 |
临界压力 (MPa) : | 无资料 |
辛醇 / 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 无资料 |
闪点 ( ℃ ) : | 无意义 |
引燃温度 ( ℃ ) : | 无意义 |
爆炸上限 %(V/V) : | 无意义 |
爆炸下限 %(V/V) : | 无意义 |
溶解性: | 微溶于水,溶于稀碱液、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
主要用途: | 用作除草剂,也用于木材防腐、防治朽木菌等。 |
其它理化性质: |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
稳定性: | |
禁配物: | 强氧化剂、强碱、酰基氯、酸酐。 |
避免接触的条件: | |
聚合危害: | |
分解产物: |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
急性毒性: | LD50 : 27 mg/kg( 大鼠经口 ) ; 96 mg/kg( 大鼠经皮 ) LC50 : 355 mg/m3( 大鼠吸入 ) |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 |
刺激性: | |
致敏性: | |
致突变性: | |
致畸性: | |
致癌性: |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
生态毒理毒性: | |
生物降解性: | |
非生物降解性: | |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 |
其它有害作用: | 无资料。 |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
废弃物性质: | |
废弃处置方法: | 用焚烧法处置。 |
废弃注意事项: |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
危险货物编号: | 61876 |
UN 编号: | 2761 |
包装标志: | |
包装类别: | |
包装方法: | 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或中开口钢桶;两层塑料袋或一层塑料袋外麻袋、塑料编织袋、乳胶布袋;塑料袋外复合塑料编织袋(聚丙烯三合一袋、聚乙烯三合一袋、聚丙烯二合一袋、聚乙烯二合一袋);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复合塑料瓶或铝瓶外普通木箱;塑料瓶、两层塑料袋或两层牛皮纸袋(内或外套以塑料袋)外瓦楞纸箱。 |
运输注意事项: | 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
法规信息 |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 年 2 月 17 日国务院发布 )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 化劳发 [1992] 677 号 ) ,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 劳部发 423 号 ) 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 将该物质划为第 6.1 类毒害品。 |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
参考文献: | |
填表时间: | |
填表部门: | |
数据审核单位: | |
修改说明: | |
其他信息: | |
MSDS 修改日期: |